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制度背离:基于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关系的学理阐释
  • [摘要]“制度背离”本质上是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相冲突的政治现象,具体指制度运行过程中发生与制度设定目标、制度基本功能、制度核心价值等相违背、相冲突、相偏离的现象。制度背离是一种“生活世界”普遍发生的政治现象。通过还原制度背离发生的现实环境和场景,并在制度结构系统中对其何以呈现、何以存在、何以发生等要素进行渐进分析,我们能够深入地厘清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成因,解释和阐明制度背离现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为寻求防范化解制度背离、调适优化制度程序提供参考借鉴。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制度背离现象尤其需要引起制度执行者、改革者的重视和反思,防止任由其负面影响泛滥,使好的制度走向反面。
  • 仇赟 麻宝斌
  • 全文[ PDF 1622.0 MB ] 2020.4(5):38-49  共有 662 人次浏览
  • 中国协商政治的“民主性”辨析——一种协商民主理论建构的尝试
  • [摘要]协商民主概念的广泛使用对于探寻当代中国协商政治的“民主性”应如何界定、是否可以提炼一种协商民主的理论提出了问题。按照民主政治成立的一般条件,中国协商民主的逻辑结构以社会主义公共价值的前置为基础,以公意政党的领导为内生动力,以公民利益的参与为外在动力,以公共协商的机制为制度载体,满足民主政治的条件要求,并在民主的共识决策“产出”端比自由民主更具优势。协商民主的各个构成要件在逻辑上是相互关联、融为一体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综合性地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中国协商政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也符合协商民主的理论建构逻辑,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作为民主理念的现实模式,协商民主在未来有潜力向着人民民主的理想目标不断演进。
  • 刘九勇
  • 全文[ PDF 1741.0 MB ] 2020.5(5):39-51  共有 568 人次浏览
  • “经营村庄”:项目进村背景下的乡镇政府行为研究
  • [摘要]在多元激励促使下,“经营村庄”得以出现并成为探析乡镇政府行为特征的重要方面。以动用体制内资源为核心的诸种行政理性行为,构成乡镇政府“经营村庄”的基本手段。相较于“经营企业”和“经营土地”,在“经营村庄”中,乡镇政府的经营重心从基层社会转向行政体制内部,并注重对体制内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经营效果上注重推动农村发展中缓解行政压力与满足自利性诉求相统一,上下级政府关系处理上强调对上级政府意志和制度设置的遵从及策略性援引而非突破。乡镇政府“经营村庄”尽管能够在短期内实现村庄快速发展,但化解经营风险依靠持续的体制内资源引入,从而加重了体制负担。本文通过对“经营村庄”中乡镇政府行为的分析,拓展了“政权经营者”的角色认知。
  • 李祖佩 钟涨宝
  • 全文[ PDF 1732.0 MB ] 2020.3(5):39-50  共有 765 人次浏览
  • 平台化运作的整体性政府 ——基于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个案研究
  • [摘要]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是以建设数字政府,打造人民城市,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城市治理能级为目标的公共管理创新。平台化运作的整体性政府乃是“一网统管”治理重塑效应的集中体现,其诞生以基于数据的政府流程再造为进路。依据要素论,政府流程乃是一种“形式-功能-动能复合体”。“一网统管”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层面推动流程形式、功能以及动能再造,为城市政府确立起整合贯通的流程体系,从而将需求的整体主义、运作的平台主义以及行动的专业主义有机黏合为一体。
  • 孙志建
  • 全文[ PDF 1232042.0 MB ] 2022.5(7):39-48  共有 486 人次浏览
  •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复合逻辑与全面发展
  • [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改革由“中心”走向“全面”的结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命题,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民主新路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一致性,有机统一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并在新时代契合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了人民民主的复合结构与合力效应。中国民主政治在新时代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处理好民主复合结构的各要素关系,发挥合力效应,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 佟德志
  • 全文[ PDF 961480.0 MB ] 2023.2(8):39-48  共有 389 人次浏览
  •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百年探索·基本经验·思想精髓
  • [摘要]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百年历史,始终以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党的政治建设之根本,不断加强党的政治纲领、政治纪律、政治路线、政治领导力建设,形成了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如一贯彻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坚持群众路线夯实党的政治根基、以提高政治判断力保证正确政治方向、以完善党内政治制度强化制度保障等基本经验,是党的建设的宝贵财富。党的政治建设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知行统一论、正确的政治路线统领论、党的政治领导统揽全局论、党员干部政治能力优先提升论、党内政治生态全面净化论等思想精髓,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 张乾元 刘甲星
  • 全文[ PDF 1519174.0 MB ] 2021.6(6):40-51  共有 1086 人次浏览
  •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新使命、新挑战与应对挑战的新举措
  • [摘要]进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新使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所履行的新使命本身就是一项巨大挑战。此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美国对我国科技和人才的围堵打压,都对人才强国战略构成了新的挑战。为了履行新使命和积极有效地应对新挑战,必须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其中包括加快构建培养造就杰出人才的制度体系、加快构建引进凝聚外国高端人才的制度体系、加快构建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才作用的制度体系。这些都是积极有效应对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新挑战的最重要的新举措。
  • 薄贵利 刘国福
  • 全文[ PDF 1361994.0 MB ] 2021.5(6):41-51  共有 1011 人次浏览
  • 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政治系统分析
  • [摘要]作为中国之治的内在根基,中国制度内蕴多重优势因素,整体上可划分为基源性、运行性和保障性三层优势架构。从政治系统论的视角看,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主要基于三重实践模式,即执政党的“主导推动型”模式、民众的“参与推动型”模式,以及执政党同民众的“协作推动型”模式。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主导推动力和外部环境不断得到提升和优化,但在具体转化中依然存在精准性、规范性和协同性不足的现实短板。推动中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不仅需要在政治系统的“输入”环节做好制度优势因素的转化发力,也要强化对政治系统内部的科学管理和实践衔接工作,并做好政治系统“输出”环节的反馈和评估,由此才能在不断提升内在转化效率的基础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 胡洪彬
  • 全文[ PDF 1817995.0 MB ] 2021.3(6):42-53  共有 1268 人次浏览
  • 新政治学学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与路径选择
  • [摘要]目前,新政治学学科的建设刻不容缓,本文系统论述了其两大时代背景: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了新政治学学科建设需要紧扣时代背景,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从一个宏观的视野去理解学科建设,强调新政治学学科建设包括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并进而提出了新政治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首先要转变学科建设的理念;其次要调整学科建设的内容;最后要使用新方法与新技术。
  • 卢春龙
  • 全文[ PDF 1170563.0 MB ] 2021.1(6):42-50  共有 727 人次浏览
  •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定位、体系建构与基本进路
  • [摘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新时代全面发展协商民主,需要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中明晰价值定位、构建完备体系、探索基本进路。就价值定位而言,既要在历史传承和现实需求中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又要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框架中把握协商民主的发展目标;就体系构建而言,要从广泛多层制度化切入,统筹推进七大协商的协商民主体系,并通过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和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为协商民主体系提供制度支撑;就基本进路而言,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展现专门协商机构在协商民主中的独特优势与示范效应,搭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坚实平台。
  • 张贤明
  • 全文[ PDF 1074950.0 MB ] 2023.1(8):42-50  共有 296 人次浏览
  • 中华国家范式:民族国家理论的省思与突破
  • [摘要]民族国家是欧洲中世纪晚期出现并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普遍形成的一种国家范式。民族国家强调民族与国家的互构,追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语言”。民族国家唯美的政治理想常常遭遇“历史是否合法”“现实是否可能”“理论是否普世”的多重叩问。民族国家理论是植根于西方本土的知识产出。它难以阐释中华现代国家的精魂气象,也不适宜作为古今中国国家范式的一体化表述。中国国家范式的精准表述必须立足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未曾断续”,全景式反思“中华文明”“国家形式”之间的内在关联。事实上,正是“中华文明”“国家形式”的互构,才造就了历史悠久巍巍屹立的中华文明国家。文明国家而不是民族国家才是对古今中国国家范式的深刻揭示。现代中国正是在“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理念的浸润之下,才能以远超民族国家的精神气度,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倡议和天下想象。
  • 张会龙 朱碧波
  • 全文[ PDF 1521546.0 MB ] 2021.2(6):43-52  共有 784 人次浏览
  • 社区里的国家:国家行为的转变与社会传统的底色——以英美国家的百年...
  • [摘要]与中国将社区置于国家政治版图的重要位置不同,西方国家大多时间将社区定位为“与国家相对的私域”。但是以“国家无涉”或“社区自治”来概括西方社区治理,则过于简单且有违史实。完成工业化的一百多年来,在工业化、战争和危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对社区的认知先后经历了“拥抱社会”和“接受国家”的“二阶转型”,这为国家干预社区提供了基础。英美国家在社区治理中经历了“国家无涉-积极介入-策略后撤”的转变,体现出国家合法性转译的过程;英美国家对社区治理的每一次调整,都以确保其社会基本面不受冲击为首要目标,自由主义传统始终发挥着强力守卫的功能,力图扼住“国家主义”的龙头。受经济理性支配,西方国家期望社区为经济社会问题提供解决办法,而不解决其所处的经济结构根源问题;社区治理只能被狭隘地局限于消费主义的选择领域,面临结构性难题。必须明确,社区治理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由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决定,国家应当将社区治理纳入更广阔的社会经济结构。
  • 吴晓林
  • 全文[ PDF 1792348.0 MB ] 2022.1(7):44-57  共有 913 人次浏览
  • 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实现机制
  • [摘要]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同体的观念起源于古典时期,建立在义务本位的基础上。现代共同体是建立在美国早期新自由主义以及当代社群主义基础上的概念,当前全球“社区复兴运动”与之一脉相承。“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是一个整体,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是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路径,人人享有既体现了与责任、义务相对应的权利,更要求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提供激励机制。孟加拉国格莱珉小额信贷模式、浙江桐乡“三治信农贷”、浙江温岭民主恳谈会和参与式预算等三个案例表明,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激励制度必须以特定共同体的政治与文化背景为前提;政府是重要的制度供给主体,但制度执行必然要求获得多元主体协同;制度可持续的关键在于所有主体利益相容且在制度框架下实现共赢。
  • 郁建兴 任杰
  • 全文[ PDF 1550.0 MB ] 2020.1(5):45-56  共有 612 人次浏览
  • 听书从事:中国早期的书写系统与官僚制形成
  • [摘要]具有文本化取向的书写系统是早期中国官僚制形成和中央集权国家治理能力扩张的基础。通过对先秦时期刑律实施、人口统计、土地丈量、税赋征收、政令发布、盟誓契约、著史作册等方面的考证发现,伴随着大一统国家的来临,文字书写技术日渐演进并渗透到行政管理各个领域,从而保证了中央集权政府透过官僚体制向社会基层和边远地区渗透扩张的直接治理能力。同时,行政领域经由书写存留下来的庞大档案资料的可征引性、文士阶层对书写能力的掌握和经典文本所蕴含的礼法规则精神,共同塑造了此后两千多年以文治国的治理传统。
  • 海云志
  • 全文[ PDF 1746.0 MB ] 2020.6(5):46-56  共有 515 人次浏览
  • “稻田治理模式”:中国治水体系中的基层水利自治——基于“深度中国...
  • [摘要]治水作为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在中国的国家产生和演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的国家治水体系是双层治理体系;一是政府主导的国家治水,主要是大江大河的治理;二是当事人的自我治理,主要是日常生产用水的治理。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稻作区,历史久远且范围广泛的稻作区治水事实却一直被忽略,甚至被既有的理论遮蔽。本文基于田野调查资料发现,与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国家治水不同,稻作区内用水当事人在小块水田经营上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依赖性和共同性,不但形成了多层级多样式的自愿的联合,而且通过自我决策、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水利自治,塑造了行之有效的“稻田治理模式”。每种生产形式都产生出它所特有的法权关系、统治形式,广大范围的稻田治理模式,因此成为政府主导治水的有益补充,与政府主导治水共同构成了中国双层治水体系,共同浇灌了中华文明,形成了双向国家治理结构。
  • 郝亚光
  • 全文[ PDF 1283.0 MB ] 2018.4(3):48-57  共有 625 人次浏览
  •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述评
  • [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提出,引发了持续至今的研究热潮。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内涵、内在逻辑、重点场域和比较优势而展开,由此进一步打破了对西式民主的迷思,增强了建立自主性民主知识体系的理论自觉,并且在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基础上,开始尝试在中西民主之上建构普遍性的民主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揭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出了新的部署和要求。未来,随着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需要进一步走向深入,这就要求切实加强对新时代人民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论述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等方面的研究,以此加快建构源自我国实践的原创性民主话语体系。
  • 张君 杨抗抗 李熠
  • 全文[ PDF 1863673.0 MB ] 2022.6(7):48-62  共有 198 人次浏览
  • 以民主促民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民生逻辑
  • [摘要]发展民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抓手,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转。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蕴含着“以民主促民生”的价值导向逻辑。所谓以民主促民生,即是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既是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西式民主的优势所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民主选举聚合民生需求偏好,以民主协商制定民生公共政策,以民主监督推进民生政策有力执行,以民主立法为民生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把民主机制贯穿于民生建设全过程,有助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需要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新时代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民生建设,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民主链条,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民生建设绩效,不断推动以民主促民生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 张等文、刘绍覃
  • 全文[ PDF 1487931.0 MB ] 2023.2(8):49-60  共有 334 人次浏览
  • 民众“心中”和“眼中”的腐败——框架阐释理论视角下民众腐败感知的...
  • [摘要]民众腐败感知与实际腐败状况存在差异并具有政治影响,因而,考察腐败感知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强调外在信息因素的同时,现有研究虽然也开始关注民众认知方式的作用,但是仍未全面分析民众的腐败认知方式及其影响,也未考察外在信息与认知方式的关系。在戈夫曼的框架阐释理论、韦纳的归因理论和大众传播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形成性框架阐释理论”和对调查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民众的腐败感知是外在信息和阐释框架共同作用的结果,腐败界定的宽泛程度和对腐败的政策性归因倾向对腐败感知都有显著影响;而且,外在信息对阐释框架具有形成性影响,因此不仅会对民众的腐败感知产生直接效应,也会通过腐败观念和腐败归因对民众的腐败感知产生间接效应。这一分析在理论上提出的“形成性框架阐释理论”可以在一般意义上理解民众的社会感知,在实践上对于提高民众的清廉感知、促进政治稳定具有参考意义。
  • 徐法寅
  • 全文[ PDF 1349823.0 MB ] 2022.3(7):49-60  共有 607 人次浏览
  •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公权力监督思想研究
  • [摘要]过去百年,中国共产党发展出了丰富的公权力监督思想。根据党的经典文献,我们可以梳理出十一项思想内容,包括“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思想、“警惕既得利益化”思想、“制度笼子”思想等。这些思想包含着自身的独特原则,如人本主义原则、以史为鉴原则等。如果把党的公权力监督思想当作一个体系,可以看到这一体系在百年发展历程中遵循特定的逻辑,即它的发展由时代的政治主题所引领、由重大的实践问题所驱动、以增量发展作为基本形式。党的公权力监督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
  • 张桂林
  • 全文[ PDF 1552816.0 MB ] 2022.5(7):49-60  共有 342 人次浏览
  • 算法治理:21世纪的公共管理现代化与范式变革
  • [摘要]算法治理的兴起是公共管理的重大事件,研究者以不同的方式使用算法治理的概念并使之复杂化,然而对算法治理的变革性质和变革意义却缺乏深入的讨论。文章着重从两个维度对算法治理的变革后果进行了刻画。首先,在公共管理发展的大趋势下,算法治理构成了公共管理在21世纪的最新发展与现代化形式,并以社会计算为主要方式开启了公共管理的第三次现代化。其次,算法作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新组织方式,其广泛应用带来了公共管理范式的革新。在实践中,行政组织的形态、公共管理的运行方式和公共资源的配置方式都开始发生变化。算法治理将是21世纪未来时期的重要治理模式。
  • 张敏
  • 全文[ PDF 1374208.0 MB ] 2022.4(7):50-62  共有 396 人次浏览
«  1  2  3  4  5  6  7  8  9  10 »